【开局十四五】湖北:九省通衢一体化握指成拳 中国光谷孵化全球产业创新高地开局关系全局,起步决定后势。回望2021年,走进2022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十四五”开局的首考,中国各地交出怎样的答卷?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有何亮点?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有哪些结构性、局部性的问题需要关注?各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有哪些新招硬招实招?央广推出“开局十四五”系列报道,观路径,看成效,多角度聚焦开局之年新气象、新思考。
这一年,外交部为湖北举办全球特别推介活动,现场一部10分2秒震撼宣传宣告湖北浴火归来,来自155个国家驻华使馆、21个国际组织驻华机构的275位驻华大使、外交官、国际组织代表等共同见证,刷爆全球朋友圈。
这一年,首届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世界大健康博览会、2021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等重大活动相继在武汉举行,国际国内再次聚焦湖北。
——2021年前三季度,湖北全省地区生产总值34731.56亿元,比2020年同期增长18.7%,经济总量全国第8,增速领跑全国。
其中“一主”不再局限于武汉一座城市,而是发挥武汉龙头引领作用,加快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辐射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
谈到武汉,就不得不提到中国光谷。这里不仅是湖北“光芯屏端网”以及生命健康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的重要承载地,更是湖北的创新高地。
位于光谷的武汉TCL华星光电是一家面板生产企业,作为湖北打造“光芯屏端网”万亿级产业集群发展的支柱企业,拥有多个国内领先、世界一流显示面板生产线项目,是面板生产行业的“巨头”。
武汉TCL华星光电之所以能够成为面板生产“巨头”,离不开持续的创新与研发。而作为湖北人才高地的光谷拥有42所高等院校与56个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院所,集聚的人才为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在产研结合的发展模式下,武汉TCL华星光电每月能生产各种型号显示面板十余万块,而这些产品均被输送至产业链下游的各大电子产品生产企业,极大提高了我国在中小尺寸显示器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产化水平。
如何发挥光谷辐射带动作用?2021年2月,湖北正式启动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建设,打造世界级科技产业创新策源地、武汉“两个中心”建设核心承载区、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先行区、湖北省高质量发展引领区。
切割、裂片、功能测试、水洗……位于湖北黄石的湖北联新显示科技有限公司5G触控显示项目车间流水线上一片繁忙,平均每天有2万片触摸屏、盖板及显示模组从这里下线,其中触摸屏供给小米、华为等电子产品龙头企业,而盖板、显示模组等则供给武汉TCL华星广电、天马微电子等面板“巨头”。
“我们从签约到投产,仅用了几个月。正是看中了黄石加速融入光谷科创大走廊的独特优势。”联新显示行政总监夏联宇对企业冲刺业绩目标信心满满。
在鄂州,葛店开发区187家规上企业中,有130多家与武汉有产业链协作关系;在黄冈,新招引亿元以上武汉产业项目31个、总投资218.56亿元;在咸宁,承接武汉产业转移项目41个,合同投资总额59.17亿元。
从单打独斗到协同发展,“研发在武汉、制造在城市圈;头部在武汉、链条在城市圈;融资在武汉、投资在城市圈;主链在武汉、配套在城市圈”的一体化发展格局加速形成。
同城化发展,交通“硬联通”是基础。“断头路”“瓶颈路”打通工作加速推进;武汉轨道交通首次延伸至鄂州;汉孝市域铁路框架协议成功签署……武汉城市圈“一小时通勤圈”和“一日生活圈”正在变成现实。
改善群众的生活,则是同城化发展的落脚点。九城106项政务服务事项“跨市通办”、医疗服务“跨城共享”、住房消费“互认互贷”……“圈内”居民获得感越来越强。
当前,黄石、鄂州、黄冈等鄂东三市,依托武汉这个“龙头”,主动融入、深度融合;孝感、咸宁作为武汉城市圈南北两大门户,打造武汉的“新外延”“后花园”;武汉城市圈西翼的仙桃、天门、潜江坚定百强进位、县域标杆的发展目标,以小板块实现大发展。
2021年前三季度,武汉城市圈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1万亿元,同比增长18.9%,用全省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二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创造了全省近三分之二的地区生产总值。
2021年12月9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刊文推介武汉城市圈典型做法,称赞其为打造湖北高质量发展主引擎,为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俯瞰荆楚大地,在武汉城市圈之外,还有南、北两大城市列阵——“襄十随神”城市群、“宜荆荆恩”城市群,正齐头并进发展。
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宜昌如何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助力周边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自身实力及区位优势是基础,便利的交通则是纽带。
随着汉十、郑万高铁及浩吉铁路(原蒙华铁路)三大国家干线铁路相继开通,襄阳重塑交通枢纽地位。在“襄十随神”城市群一体化发展逐步推进下,襄阳的交通带动作用越来越强,十堰、随州、神农架等地可以同等享受襄阳便捷的外向物流大通道。
“2021年全年作业量比2020年增加45%。”宁波港国际物流有限公司襄阳分公司业务经理魏婷介绍,截至目前,约有来自“襄十随神”城市群的40家企业工厂与该公司建立稳定合作关系,通过襄阳—宁波港铁海联运解决货物出口问题。
沿江高铁宜昌北站呼之欲出;三峡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进入收尾阶段;207国道荆门段全部、荆州段部分路段扩宽改造完成……随着城际和区域内“断头路”不断打通,“宜荆荆60分钟交通圈”“中心城区30分钟通勤圈”也正在形成,“宜荆荆恩”城市群越变越“小”。
“现在207国道修起来了,往返荆门、荆州跑业务更加方便了”从事建材生意的王君成告诉记者,由于业务需要,经常驾车往返荆州、荆门两市,自从207国道荆门、荆州段施工阶段性完成后,往返两地所需时长缩减了40%。
区域协同,需要充分挖掘、放大区域优势。在助推两大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方面,襄阳、宜昌正以建设区域性科创中心为抓手,分工明确,各扬所长。
宜昌重点瞄准绿色化工、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清洁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批大中项目快速落地。
2021年12月4日,宁德时代邦普一体化新能源产业项目在宜昌高新区白洋工业园开工,这一单体投资约320亿元的项目,从签约到开工只用了52天,创造了项目建设的湖北速度。
襄阳重点聚焦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领域的关键材料、基础材料和前沿材料,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材料创新极;打造“襄十随神”汽车产业创新引领区、汉江生态经济带“双碳”科技创新应用先行区和“北部列阵”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此外,文旅产业是“宜荆荆恩”的共同优势,具备一体化发展的良好基础,四市州正在规划整合旅游景点和线路,着力打造“一线串珠”的旅游线路产品,实现由“一线游”向“一片游”深度转化。
如果将湖北比作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武汉城市圈是凤首,“襄十随神”“宜荆荆恩”两大城市群则是两翼,而县域经济就是躯干与羽毛。
湖北省“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因地制宜打造“一县一品”“一业一品”,形成100个特色鲜明、集中度高、关联性强、竞争力强的块状产业集群,实现块状经济在全省星罗棋布;建设一批经济强县,推进“百强进位、百强冲刺、百强储备”。
洗净、烹饪、去壳、包装……日前,潜江市交投莱克小龙虾加工车间的流水线上,一只只小龙虾正随着全自动加工设备的运转“变身”成为一盒盒美味。这里每年有数万吨小龙虾经过加工后“走上”美食爱好者们的餐桌。
潜江市拥有小龙虾加工企业16家,年加工能力达35万吨以上。在诸多小龙虾加工企业中,交投莱克、华山科技、宝龙水产、柳伍水产等4家企业是小龙虾加工企业的“主力军”,分别获得对美、欧、日本、韩国等国外市场水产食品自营出口权,让“潜江龙虾”从湖北“游向”世界。
“‘虾稻共作’模式下每年可以收一季水稻、两季小龙虾,现在小龙虾已然成为了村民致富的‘掌中宝’。”说起小龙虾养殖,潜江市熊口镇赵脑村村支书、“绿途虾稻共作”合作社理事长赵常洪赞不绝口。
当前,潜江市共建成 “虾稻共作”基地85万亩,形成了一条从产业源头到终端的完整产业链,“虾—稻”综合产值已达到520亿元,从业人数超过20万人。
2021年12月23日,已步入深冬的潜江寒风凛冽,而位于潜江王场镇的微电子材料产业园中却“热火朝天”,晶瑞(湖北)微电子材料一期项目、鼎龙光电半导体关键材料、湖北兴训半导体电子材料循环利用项目、北旭电子等新材料项目正加紧建设。不久后,一条连接潜江与武汉的微电子材料产业链即将在这里成型。
“这里建成投产后,我们自主生产的双氧水等超纯电子材料将有效缓解武汉芯片产业的‘卡脖子’困境。”看着有序施工的项目,晶瑞(湖北)微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兵的言语中难掩兴奋之情。
潜江市瞄准武汉“光芯屏端网”战略发展机遇,主动对接配套产业链,将发展新化工新材料产业作为县域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加速打造新材料产业集群。
在冲刺全国县域经济50强赛道上,湖北的另一名“种子选手”宜都市,精细化工、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食品加工等六大产业集群发展欣欣向荣,已初步形成了以宜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所辖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化工园、双创园、高新技术示范园“一区四园”的发展格局。
随着东阳光低碳高端电池铝箔项目落户,兴发集团电池关键材料项目开工建设,宜都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呼之欲出。不久的将来,又将形成一条头部在武汉,尾部在宜都的全产业链。
2021年8月4日,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编制的《2021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正式发布,湖北仙桃、宜都、大冶、潜江、枣阳、汉川、枝江等7地上榜。
放眼湖北全省,赤壁打造赤壁青砖茶区域公用品牌,全产业链年产值突破100亿元;京山做强“一袋米”,打造百亿产业集群……2021年,荆楚各地齐发力,打好特色牌、优势仗,县域产业集群多点开花、新增长极加速构建,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加快武汉、长株潭都市圈建设,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携手湖南、江西协同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湖北责任重大。
2021年5月23日,共同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暨三省常务副省长联席会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为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协同发展谋定了线路图。
长江中游城市群位于长江经济带“龙腰”,涵盖了湖北、湖南、江西3省31市,包含了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是长江经济带三大增长极之一。2020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约9.4万亿元,约占全国比例为9.3%,是长江经济带最活跃、最具潜力的区域之一。
在武汉大学经管学院教授邹薇看来,从当前长江中游城市群运行总体情况来看,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体制机制不畅、省会城市对周边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不强等问题还较为突出,尚处于以城市间产业联系度为单一支撑的初级发展阶段。
长江中游城市群该如何高质量发展,又该如何共同发力?2021年9月10日,长江中游三省协同推动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武汉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化协同发展加快绿色崛起——长江中游三省战略合作总体构想》,同时签署了《长江中游三省协同推动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长江中游三省省会城市深化合作方案》等六个合作文件,为三省协同按下“快进键”,开启发展新局面。
随后,“推进长江中游三省协同发展联合办公室”在武汉正式挂牌,三省工作人员开启日常办公;鄂湘赣成立旅游联盟并发布旅游一实施方案……
未来,三省还将在基础设施、产业创新等多方面深入合作,并建立人才“共认共享公用”的协作机制。湖北、湖南、江西正坚持同题共答、同向发力、同频共振,共同走出一条优势互补、共享机遇、共促发展的新路子。
三角梅原产于巴西,现主要分布在中国、秘鲁、阿根廷、日本、赞比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以海南三角梅最为出名。
2023年11月23日清晨,朝霞初现AG九游会,三峡库区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沿江公路G348国道的绝壁岩体上,工人们正在铺设防护网,以防止岩崩和落石。
2023年11月21日,甘肃敦煌,首趟敦煌号铁海联运国际货运班列装载1000吨石棉驶出,经天津港通过铁海联运发往泰国曼谷。
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历市镇,一座座风力发电机矗立在延绵群山上,与蓝天白云、绿树青山相辉映,极目远望、蔚为壮观。
2023年11月13日,国内首座港口商品车智能立体车库在山东港口烟台港建成并投入试运行。该车库占地13000平方米,可容纳商品车3000余辆,较平面堆存能力提升3倍以上,可完成智能理货、智能调度、智能转运。
日前,姚庄镇沉香村生态农场近千亩橘子园已硕果累累。近年来,当地依托自然优势,以柑橘产业、乡村景观资源、亲子旅游市场为基础,与横向的艺术产业、旅游产业相融合,在农民增收、乡风涵养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共富新路径。
2023年11月7日,江西省高安市一家机械有限公司员工在生产车间赶制工业接头等产品。该公司2022年被工信部列为第三批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其研发的新型无滴漏干式软管接头组件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23年11月7日,在云南昆明滇池(海洪湿地)湖畔,大批红嘴鸥已抵达昆明,给春城昆明增添了一道靓丽美景。
2023年11月6日,浙江省金华市,工作人员对光伏设备进行巡视维护。近日,金华传化公路港第二期容量为2.91MW(兆瓦)的屋顶光伏成功并网,标志着企业“光伏+储能”这一新型小循环能源体系的建立,为企业的电力降本增效提供良好条件。
2023年11月6日,在甘肃省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湖水中,成群的天鹅、斑头雁等候鸟在这里休憩觅食。
近年来,当地依托自然资源优势,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采取公司+合作社+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有机富硒鲜食玉米深加工产业,带动集体增收,群众致富。
2023年10月12日,北大荒集团建设农场组织大型机车群对种植的20.61万亩大豆进行抢收,确保成熟的大豆颗粒归仓。
2023年10月8日,在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天堂镇,楼宇、山峦、河流、道路与云雾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和谐美丽的画卷
2023年,泰州市海陵区实施杂交水稻制种0.56万亩,预计可向市场提供水稻良种250余万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