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九游会官网广东东莞:以“新能源、智能机器人及高端装备”等为驱动 建设若干集群核心区北极星电力软件网获悉,1月8日,东莞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东莞智能移动终端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提升三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
《方案》指出,做好集群发展布局的顶层设计。对标国际先进产业聚集区,围绕智能移动终端上下游产业链,立足“向上游布局、向中游集聚、向下游延伸”三个维度,扩充产业集聚能力。开展“1+5”产业布局,坚持“同心多点”发展,即以“整机集成与应用”为牵引,以“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新材料、新能源、智能机器人及高端装备”为驱动,建设若干集群核心区,推动智能移动终端产业集群快速发展。强化对整机品牌和整机代工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动整机价值提升,引导企业在全球区域内合理布局。
布局新赛道和未来产业。拓展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卫星互联网、智能穿戴设备、车载终端、智能家电等智能移动终端新领域,推动智能移动终端硬件与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等关联产业融合创新,并开展在智慧教育、智能家电、智能汽车、智慧医疗、智慧城市、智能安防等领域应用。
1.整机集成与应用核心区:重点建设松山湖高新区、滨海湾新区两大集群主承载区,充分发挥集群龙头企业作用,充分发挥华为、OPPO、vivo、华贝电子等龙头企业作用,深入建设高端化智能移动终端产业集聚区。
2.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核心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松山湖高新区、滨海湾新区为核心区域,聚焦先进封装测试、模拟芯片设计、半导体新材料、半导体元器件及重大装备等领域,构筑以滨海湾新区为起点,连接松山湖高新区、临深片区、东部工业园的“集成电路创新带”。做大做强记忆科技、安世半导体、联测优特、利扬测试等一批集成电路重点企业,加快建设光大半导体、天域半导体等一批第三代半导体项目。
3.新材料领域核心区:依托散裂中子源大科学装置集群和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建设,以松山湖高新区、大朗镇、塘厦镇等镇街为核心,重点发展氮化镓(GaN)、碳化硅(SiC)等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和以OLED、柔性显示等为核心的新型显示材料,电子浆料、覆铜板、光电材料、靶材等电子功能材料,以及光伏电池材料、柔性电子材料等新型能源材料等市场应用广、带动作用强、战略意义大的先进材料,完善新材料基础研究、应用转化、生产制造等全链条体系,建设国际先进材料产业的研发高地和产业化基地。
4.新能源领域核心区:巩固锂电池产业链完整、龙头企业众多、产业水平全国领先的产业优势,升级消费类锂电池,延伸动力电池、储能电池产业领域,加快钠离子电池技术突破和规模化应用,发展新型电池技术。构建完整且具竞争力的储能产业链,加强新能源储能PCS、EMS、BMS等核心设备研发制造能力,推动新能源、新能德、易事特等一批重点电池制造、新型储能制造企业做大做强。
5.智能机器人及高端装备核心区:打造以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东部智能制造产业基地、银瓶高端装备产业基地、临深片区为智能装备制造业重要基地,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和高端智能制造装备,培育发展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推进数字化仿真智能工厂、智能生产线建设。鼓励集群企业开展生产过程数字化、柔性化和智能化建设。
世界产业发展实践表明,产业集群是产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形态,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培育发展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制造强国的战略举措。为贯彻落实国家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制造强省建设的工作部署,加快提升智能移动终端产业集群发展质量和国际竞争力,促进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意见》文件精神,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产业发展现状。东莞市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和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节点,连接两大科技创新区,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基础扎实,产品门类广泛、品种齐全,是我市第一大支柱产业。其中,以智能通信设备为代表的智能移动终端产业占据主导地位。2019年东莞智能移动终端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工信部先进制造业集群,上榜“2023年中国百强产业集群”,排名全国第四。2022年,东莞电子信息规上总产值9470.2亿元,规上增加值1673.4亿元。2022年我市智能手机产量1.96亿台,全国(11.7亿台智能手机)每生产6部智能手机,就有一部来自东莞。
(二)存在问题。一是自主可控需加强,我国智能移动终端产业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关键领域“卡脖子”,核心技术及核心电子元器件,基带芯片和操作系统等关键软硬件主要依赖国外巨头供给等问题。二是产业升级需加快,我国智能移动终端产业虽具备规模优势,但也面临产品结构单一、高端产品供给不足,部分领域处于产品价值链中低端等问题。三是规模优势需扩大,部分整机企业受多重因素影响产值规模有所下滑,部分配套产业链企业出现产线外迁。亟需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由“集群规模优势”升级为“质量效益强势”,最终实现“自主可控稳势”。
(三)优势与挑战。当前,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加速深度融合,催生了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我国智能终端产业实现跨越发展带来了战略机遇。但当前国际形势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发达国家对龙头企业的技术“卡脖子”已深刻影响了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对标世界最优最先进,我市要立足智能终端产业规模较大、产业链配套较完善、部分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的发展优势,聚焦以补齐短板做强产业链、以市场为导向提升价值链、以核心技术发展创新链,选准“七项”主攻方向,将培育世界级智能终端产业集群作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着力发展自主可控的智能移动终端产业集群,加快我国制造业迈向产业链高端,努力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
(一)总体思路。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总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国家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制造强省建设的工作部署,对标世界先进水平,引导优质要素资源向集群高效集聚,打造“产业+科技+金融+人才”高水平循环的集群发展生态,打造智能移动终端产业全产业链,加快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世界级智能移动终端先进制造产业集群。
(二)提升目标。到2025年,在推进智能移动终端国家集群基础上,进一步将我市打造成世界级新型智能移动终端产业集聚区。
1. 产业规模持续增长。智能移动终端产业规模保持平稳增长,力争到2025年,以智能移动终端为主导的电子信息产业规上总产值突破1.1万亿元,产业整体利润率有明显提高。
2. 产业布局更加完善。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引,重点打造高端化智能移动终端集聚区、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集聚区、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聚区、新材料产业集聚区、高端装备及机器人产业集聚区。到2025年,建成智能移动终端及其产业链相关特色产业园3个。
3. 骨干企业竞争力增强。形成“倍增企业—专精特新—单项冠军—领航企业”的优质企业梯队培育体系。培育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行业领航企业、具有创新引领作用的独角兽企业,打造细分行业领域“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到2025年,集群内规上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000个,力争培育5个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20个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4. 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智能移动终端产业创新体系逐步完善,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持续提高。到2025年,力争新增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个,建设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
5. 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成效明显。集群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绿色制造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到2025年,推动建设一批智能工厂和智能车间,推动规上电子信息类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累计超1000家,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持续下降。
6. 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到2025年,智能移动终端产业集群优势互补、紧密协作、联动发展水平不断提升。集群更加开放,在持续加大与江苏、重庆等国内先进制造业集群优势互补,促进内循环的基础上,集聚和配置全球智慧和资源,全面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合作,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和供应链。
1. 做好集群发展布局的顶层设计。对标国际先进产业聚集区,围绕智能移动终端上下游产业链,立足“向上游布局、向中游集聚、向下游延伸”三个维度,扩充产业集聚能力。开展“1+5”产业布局,坚持“同心多点”发展,即以“整机集成与应用”为牵引,以“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新材料、新能源、智能机器人及高端装备”为驱动,建设若干集群核心区,推动智能移动终端产业集群快速发展。强化对整机品牌和整机代工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动整机价值提升,引导企业在全球区域内合理布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科学技术局,各镇街、园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2. 布局新赛道和未来产业。拓展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卫星互联网、智能穿戴设备、车载终端、智能家电等智能移动终端新领域,推动智能移动终端硬件与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等关联产业融合创新,并开展在智慧教育、智能家电、智能汽车、智慧医疗、智慧城市、智能安防等领域应用。(市科学技术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 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打造细分领域具有主导力的标志性产业链,开展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遴选,以“链长+链主制”深入推进稳链补链强链控链,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抗冲击能力。(市科学技术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整机集成与应用核心区:重点建设松山湖高新区、滨海湾新区两大集群主承载区,充分发挥集群龙头企业作用,充分发挥华为、OPPO、vivo、华贝电子等龙头企业作用,深入建设高端化智能移动终端产业集聚区。
2.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核心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松山湖高新区、滨海湾新区为核心区域,聚焦先进封装测试、模拟芯片设计、半导体新材料、半导体元器件及重大装备等领域,构筑以滨海湾新区为起点,连接松山湖高新区、临深片区、东部工业园的“集成电路创新带”。做大做强记忆科技、安世半导体、联测优特、利扬测试等一批集成电路重点企业,加快建设光大半导体、天域半导体等一批第三代半导体项目。
3.新材料领域核心区:依托散裂中子源大科学装置集群和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建设,以松山湖高新区、大朗镇、塘厦镇等镇街为核心,重点发展氮化镓(GaN)、碳化硅(SiC)等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和以OLED、柔性显示等为核心的新型显示材料,电子浆料、覆铜板、光电材料、靶材等电子功能材料,以及光伏电池材料、柔性电子材料等新型能源材料等市场应用广、带动作用强、战略意义大的先进材料,完善新材料基础研究、应用转化、生产制造等全链条体系,建设国际先进材料产业的研发高地和产业化基地。
4.新能源领域核心区:巩固锂电池产业链完整、龙头企业众多、产业水平全国领先的产业优势,升级消费类锂电池,延伸动力电池、储能电池产业领域,加快钠离子电池技术突破和规模化应用,发展新型电池技术。构建完整且具竞争力的储能产业链,加强新能源储能PCS、EMS、BMS等核心设备研发制造能力,推动新能源、新能德、易事特等一批重点电池制造、新型储能制造企业做大做强。
5.智能机器人及高端装备核心区:打造以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东部智能制造产业基地、银瓶高端装备产业基地、临深片区为智能装备制造业重要基地,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和高端智能制造装备,培育发展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推进数字化仿真智能工厂、智能生产线建设。鼓励集群企业开展生产过程数字化、柔性化和智能化建设。
1. 推动集群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积极探索互联网、操作系统、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智能移动终端产业在新技术、新业态、新技术模式上的融合能力。通过产业链协同攻关,实现基础软件能力自主可控,构建国产基础软件及操作系统可替换能力,遴选一批集群数字经济龙头企业,打造成为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出台“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项扶持政策,加大重点企业数字化转型政策支持力度,强化重点企业加快转型的信心和动力。依托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建设,聚焦智能移动终端行业,充分发挥行业龙头引领能力,推动“链式”数字化转型。(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 推动集群绿色化示范改造。推动集群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组织实施“万企”清洁生产审核行动,不断挖掘企业节能潜力,通过节能技术(产品)案例推介、节能服务对接,引导集群企业积极推广应用先进节能节水节材技术和工艺。加快源头减量、减毒、减排以及过程控制等绿色智能装备的改造升级,更新淘汰一批低端落后装备和生产线,减少工业固体废物、工业废水、工业废气排放。以锅炉(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改造、能量系统优化为重点,组织实施节能和循环经济改造工程,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学技术局、市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组建工业软件创新联合体联合攻关:以龙头企业为核心,集聚产业链优势企业,集中力量联合攻关突破工业软件共性支撑技术、重大工程与特色行业软件、工业通用工具软件等一批重大技术瓶颈,推动建立新工业软件标准,掌握自主知识产权。遴选一批有担当、有能力、有示范性的制造企业先行先试,开展国产操作系统在制造领域的首案项目建设,打造创新行业解决方案,实施基于国产操作系统的产线.积极推动工业软件应用示范:组织开展工业软件精准对接活动,推动工业企业运用工业互联网技术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进一步降本提质增效。支持工业企业联合优质软件研究机构,建设一批面向工业软件研发与应用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技术服务平台。
3.培育优秀行业系统解决方案商: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行业,以应用为牵引,加快培育一批优秀行业系统解决方案商,为工业企业提供大数据分析、产品仿真设计、供应链协同等通用型服务,逐步建立安全可靠的新型工业软件生态系统。围绕“科技创新+先进制造+自主可控”建设思路,以基于国产操作系统底座赋能数字化转型为切入点,攻关国产芯片适配、操作系统、基础应用等关键技术,全力构建国产操作系统在智能制造生态体系。
4.支持研发国产自主操作系统:以龙头企业为主要依托,支持龙头企业研发自主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基础软件,积极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和产业创新平台任务。鼓励骨干企业深入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通用基础软件。推动通用软硬件适配测试中心建设,支持第三方机构、大型软件企业建设适配测试平台。培育一批基于国产操作系统的智能移动终端软硬件产品厂商,鼓励企业采购适配国产操作系统的芯片模组,支撑企业完成国产操作系统的产品适配,开发生产相关智能移动终端软硬件产品。
1. 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进市级重大专项政策实施,出台支持前沿领域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的专项行动方案,推进“芯、屏、核”等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攻关,加强MEMS传感器技术研发,突破智能移动终端基础元器件、关键材料、先进工艺技术瓶颈,进一步提升系统集成水平。全面提升产业链创新水平。支持mini LED显示、micro LED显示、激光显示、柔性显示、3D显示等新型显示技术研发。(市科学技术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 构建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网络。争取创建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打造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创新平台。以省级企业研发机构和重点实验室为培育库,系统提升企业研发机构创新能力建设,争取培育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以龙头企业为核心,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共同建立创新联合体,构建以共同利益为纽带、以市场机制为保障的技术协同攻关机制。支持创新联合体面向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制定产业技术创新路线图,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技术开放共享,推动产业链优化升级。(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局、市科学技术局、市商务局,各镇街、园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3. 培育一批质量基础设施服务机构。加快检测能力建设,加强关键性、前瞻性、战略性质量技术攻关,培育和认定一批质量基础设施服务机构,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加强标准化和科技创新互动,瞄准大数据、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推进专利标准化工作,进一步提高参与制定修订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的能力,积极申报国家和省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积极培育全国企业标准“领跑者”,进一步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话语权。(市市场监管局负责)
1.积极探索产业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东莞路径。实施龙头企业定向委托攻关、组建企业创新联合体等新型科研组织模式,推进产业关键技术突破,打通产业链条,带动产业快速增长。
2.建立产业核心技术项目库。围绕集群卡脖子技术,以产业链链主企业、龙头企业的重大技术需求为重点,筛选技术创新性强、科研基础扎实、成果转化成熟度高、市场前景明确的项目纳入产业核心技术项目库。
3. 探索定向委托新模式。推动由产业链链主企业、龙头企业组织重点高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各方力量开展核心技术联合攻关。研究探索将具体领域的核心技术攻关专项以整体打包方式定向委托给科研实力较强的机构和龙头企业组织实施的新模式,强化绩效考核、简化过程管理,充分激发社会力量的积极性。
4. 探索揭榜挂帅新机制。研究核心技术攻关“揭榜挂帅”实施方案,围绕支柱产业链链主企业的重大需求,面向市内外骨干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进行公开张榜征集解决方案,通过集聚科技创新资源,为企业解决关键技术难题及成果转化问题。
1. 聚焦龙头企业打造,支持做优做强。实施领航企业培育计划,支持链主企业聚焦实业、做精主业,引导企业依托“互联网+”战略和“双向开放战略”,深度嵌入全球贸易网络和创新网络,加快建设成为世界一流企业;同时,积极引进集成电路先进制造工艺、先进封测、半导体设备、新型显示、智能传感器、人工智能、高端电子元器件等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落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局、市投资促进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 聚焦中小企业培育,发展专精特新。完善“倍增计划”企业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实行差别化扶持,引导资源向高质量发展的倍增企业精准配置。大力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并引导专精特新“小巨人”等各类企业成长为国际市场领先的单项冠军企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
3. 聚焦产业生态优化,推动融合创新。以培育和建设先进制造业集群为重要抓手,持续实施大中小融通创新“携手行动”,鼓励大企业建立开放式创新平台,构建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资源共享、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举办大中小企业创新融通活动,通过大企业发布创新需求,促进大企业与掌握核心技术的中小企业对接,发挥大中小企业各自在人才、资金、设备、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共同开展技术和产品研发。(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学技术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建设东莞市重大创新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及孵化基地:依托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和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加速新材料研发和产业化。针对优势领域设立关键共性技术、材料检测与试验、知识产权和应用场景推广等平台。引进一流科研团队,推动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深度合作,打造基础研究创新科学极地、前沿技术开发高地、高端产业转化园地为一体的新材料产业生态圈。
2.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家创新中心分中心:依托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家创新中心分中心,提供面向产业的共性技术支撑。
3.建设半导体材料研究中心:围绕晶片制造与芯片制造,重点发展氮化镓(GaN)、碳化硅(SiC)等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推进功率器件、射频器件与光电器件等第三代半导体器件的产业化,推动大尺寸蓝宝石图形衬底低成本化制造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
4.建设集成电路设计和封测中心:打造国际先进集成电路设计环境,吸引大湾区内优秀的集成电路设计和封测企业,着力提升国产FPGA芯片设计水平,不断增强封装测试能力,形成具有核心知识产权的芯片设计技术,打破国外限制和封锁。
1. 构建“链主企业+合作银行+中小微企业集群”融资对接机制。实施重点产业链“主办行”制度,鼓励银行机构设立“制造业服务中心”和“制造业金融服务官”,推动金融机构与重点产业链企业高效对接、产业链与资金链深度融合。(中国人民银行东莞市分行、市金融工作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 强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与大湾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推动新一代通信网络、算力和数据基础设施的广泛覆盖,推进5G等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在产业领域的应用。(市发展改革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 培育壮大专业服务平台。放大智博会、加博会等平台溢出效应,发挥各类专业平台功能,通过遴选服务型制造企业平台以及设计创新中心等推动智能移动终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共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 强化创新发展人才支撑。围绕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在创新链的各个环节系统布局和分类支持的一揽子特殊人才政策。完善市场化的引才机制,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用人单位的主观能动性,完善科技人才的分类评价,结合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以科研诚信为基础,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支持高校加强高等院校信息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人工智能、微电子、半导体、集成电路、储能科学与工程等专业和学科建设,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推动人才培养更好地服务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规划布局面向智能移动终端产业的职业院校,培养制造维修服务等技术性应用型人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科学技术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5. 建设全生命周期孵化育成体系。以封装、集成电路设计、新材料为特色,推动产业聚集特色,在国内外形成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集聚区,力争打造省级特色园区。加强孵化链条各环节的对接,针对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的需求,建设“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区”的科技创新创业孵化链条,促进各个环节有效链接和健康发展。提升孵化载体企业服务能力,支持孵化载体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专业化服务团队和专业化导师队伍,围绕企业成长各阶段需求,为入孵企业提供精准技术服务、商业服务和创业辅导服务。(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局、市科学技术局、松山湖管委会,各镇街、园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1.大力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3—2025年,在智能移动终端产业链重点节点培育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120家,并引导专精特新“小巨人”等各类企业成长为国际市场领先的单项冠军企业。引导大企业集团发展成为具有生态主导力、国际竞争力的领航企业。
2.引进国际领军企业,依托中国加工贸易产品博览会等国际交流活动,积极引进集成电路先进制造工艺、高端电子元器件、智能传感器、新型显示等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落户。
大力推动行业协会提升自身建设水平,加强行业分析研究,提高对行业发展方向和趋势的研判能力。鼓励产业集群龙头企业积极牵头参与协会工作,增强协会对行业的组织力、号召力和影响力。支持集群内龙头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主体牵头成立一批非政府、非营利性的集群发展促进机构,支持集群促进机构组织集群企业开展行业发展规划、技术攻关、交流宣传、供需对接、人才招引、科技成果转化等活动,引导促进机构建设集群发展所需的行业性公共服务平台。围绕智能移动终端精密制造,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业联盟,构建日益完善的软硬件开发环境、技术标准、业务模式,推动核心元件工艺设备达到国内乃至国际领先水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科学技术局、市发展改革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推动莞商协会等行业协会为年轻企业家学习进修搭建平台,组织企业家参加国家、省、市相关部门及行业社会团体开展的重点培训和交流活动,增强企业家的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和管理创新能力。
2. 依托现有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基础,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建设以产业应用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重点培养一大批工程硕博士人才和卓越工程师队伍。
3.积极与国家、省电子信息及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协会、中介、促进机构加强联系和互动,举办高质量的培训、技术孵化及平台赋能等活动。
4.支持集群发展促进机构搭建企业合作渠道,通过打通集群内“产学研”合作渠道,组织集群内企业、科研院校等,围绕增强集群产业核心竞争力开展技术创新和公共服务等项目。支持集群促进机构组织集群内企业参与考察交流、市场拓展、咨询诊断、供需对接、投资融资、人才培训等活动,加强集群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互助合作。
全面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把握RCEP、中欧投资协定等区域经济协定新机遇,加快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强化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和业态创新,加快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推动进口与出口、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走出去与引进来、贸易与产业等的协调发展,全面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打造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现代化枢纽城市。(市商务局、市投资促进局、市发展改革局、市科学技术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引进先进制造业高端要素。加快引进一批产业链高端环节、拥有核心技术、带动力强的制造业龙头型、旗舰型企业。鼓励跨国公司将技术水平、附加值高的先进制造环节、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和研发机构投资布局东莞。
2.加快本土跨国企业“扩能提质”。加大本土跨国公司培育力度,提升企业国际化经营和跨国投资合作水平,培育和发展一批国际竞争力强、市场影响力大、品牌知名度高的本土跨国企业集团。按照总公司“引进来”、分公司“走出去”的思路,推动华为终端有限公司、维沃通信科技有限公司、东莞市欧珀精密电子有限公司、步步高教育电子有限公司等一批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加快国际化发展步伐。
3. 深度拓展产业链跨国协同合作。积极支持本土企业“走出去”,鼓励龙头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境外投资和海外并购。充分借助海外中资产业园区的平台优势,为东莞企业“走出去”提供强有力的载体支持。
(一)健全协调推进机制。依托市政府培育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工作协调机制,推动开展全市产业集群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制定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相关政策,明确主要任务和推进步骤,压实各级建设责任,协调解决产业集群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加强莞穗深惠四地产业合作交流,探索联合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依托省领导联系跨国公司直通车机制和国际交流平台,构建全球招商网络,积极推进产业链国际合作,支持集群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鼓励优势企业海外并购重组,推动研发技术的国际化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结伴出海”深度参与全球分工。集群促进机构要落实集群发展的实施方案、联系和管理产业联盟,着力创新构建政府推动、龙头引领、市场化运作的集群发展模式。
(二)加大政策资金支持。落实好国家关于集成电路、智能硬件、软件等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充分利用国家支持集成电路、智能硬件等重点领域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措施,推进集群内企业的兼并重组与壮大发展。制定并完善集群在引进培育龙头企业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形成一整套智能移动终端产业集群“政策工具包”。落实国家出台的相关税收政策及《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的各项支持政策,积极向国家、广东省相关主管部门在政策实施、跨区域重大项目建设、资金投入、土地保障、体制创新、合规能力建设、知识产权服务等方面申请给予指导和支持。用好我市现行的各类专项资金,加大对中小微企业、上市企业和外贸企业的帮扶力度。
(三)全面加大要素保障。按照《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的要求,积极争取省产业发展、创新等政策性基金及省财政资金对产业集群建设的支持。将产业集群建设内容纳入东莞市国土空间规划,加强用地、用海、用能和交通设施保障。积极争取将集群内重点项目列入国家与省的重大建设项目储备库,建立要素激励机制,在土地、资金、人才等方面予以重点保障。支持集群内重点企业发行公司债、企业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直接债务融资工具,支持企业上市融资。鼓励设立产业投资基金、风险补偿资金池,鼓励社会资本投入。
(四)建立健全指标体系。市各有关单位及促进机构要按照工信部产业集群评估体系,研究制定包括产业、企业、创业和创新等指标的统计体系,进一步加大对产业集群发展情况的评估。各镇街(园区)及智能移动终端产业集群促进机构要强化产业集群统计监测,重点监测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新增企业数、人才数量、科研人员数量、研发投入、科技平台数量等的发展指标,增强指标准确性,做好产业集群发展的跟踪分析和调度推进,及时解决集群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
(五)强化工作督导评价。围绕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的总体目标,建立一体化发展监督考核机制,加大对镇街(园区)落实本计划情况的科学考核力度。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要会同有关部门、集群促进机构,对本计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服务、督促检查和协助落实;会同集群内各镇街(园区)及智能移动终端产业集群新型智库,适时组织开展方案实施情况评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不断引领和保障产业集群往正轨化、高质量、高水平方向发展。
1月10日,中广核新能源发布营运业绩最新情况公告称,2023年12月公司及其附属公司按合并报表口径完成发电量1695.5吉瓦时,较2022年同比减少5.6%。其中,中国风电项目增加9.7%,中国太阳能项目增加12.8%,中国热电联产及燃气项目增加30.4%,中国水电项目减少20.4%及韩国项目减少27.6%。截至2023年12月31
截至2023年底,青海全省电源总装机5497.08万千瓦,其中火电396.94万千瓦,水电1304.51万千瓦,太阳能2560.36万千瓦,风电1185.28万千瓦,清洁能源装机5107.94万千瓦,占总装机的93%,当年新增清洁能源装机980.88万千瓦,较2022年底增长23.77%;新能源装机3745.64万千瓦,占总装机的68%,新能源发电量首
欧盟委员会8准德国一项总额为9.02亿欧元的国家援助计划,支持瑞典北方伏特公司在德国建立电动车电池厂,以应对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对欧洲工业的挑战。根据德国向欧盟委员会通报的计划,德国将向北方伏特公司直接拨款7亿欧元,并提供2.02亿欧元担保,支持后者在德国北部海德市建设先进高效的电动车
能源未来,创新驱动。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全球能源格局变革和挑战不断加剧,能源转型已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紧迫任务。1月9日,在2024ABB电气创新周期间,以“能源变革驱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为主题的绿色能源论坛在厦隆重举行,聚焦“能源转型、绿色低碳、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与业内
2024年1月10日,北京市小客车指标调控管理办公室发布了《关于2024年小客车指标配额和配置比例的通告》,2024年小客车指标配额为10万个,其中普通指标额度2万个,新能源指标额度8万个。通告指出,新能源小客车指标,家庭和个人指标额度共计73000个,其中家庭指标额度58400个、占比80%,个人指标额度1460
内蒙古能源集团公司奋力进军中国企业500强,向打造“蒙”字号国企新标杆的目标再进一步——截至2023年12月底,集团公司资产总额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达到1014.55亿元,同比增长48.96%。2023年,集团公司全体干部职工勠力同心、攻坚克难,全面推进新能源、火电、煤炭等重点能源项目建设,不断积累企业
12月22日,在江苏镇江220千伏雩横变电站一次设备区2号构架处,镇江供电公司变电检修中心员工成毅手持便携式遥控终端操控变电站悬式绝缘子带电检测机器人,仅用20分钟就完成了13串绝缘子的阻值检测。结果显示,该站绝缘子阻值均超过100万千欧,未出现低值或零值现象。这是变电站悬式绝缘子带电检测机器
北极星输配电网获悉,12月19日,中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布关于印发《中山市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方案》明确重点发展领域:(一)新能源装备。1.风能装备:重点发展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海上风电场设施等关键设备,以及海上风电起重、运输
“15时12分,10千伏沙沟线开关过流一段跳闸,跳闸报告已自动生成”。12月12日,在湖北荆州城区集控站大厅,AI监控机器人首次上线,迅速智能捕获异常信息,向监控员发出语音播报。这是国网湖北荆州供电公司首次在变电集控站应用AI监控机器人分析、诊断、预警设备故障,标志着荆州电网144座110千
北极星电力软件网获悉,12月25日,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工业软件自主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文件提出,鼓励孵化前沿技术创新企业。鼓励各级政府和软件园区结合本地实际,加快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5G/5G-A、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AG九游会,以及6G、量子信息、卫星互联网、类脑智能等前
十四部门:从云计算安全、人工智能安全等13个重点方向 遴选一批技术先进、应用成效显著的试点示范项目
北极星电力软件网获悉,12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四部门办公厅(办公室、秘书局、综合司)发布关于开展网络安全技术应用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文件明确,适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新形势,以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安全、数字化应用场景安全、安全基础能力提升为主线,面向公共通信和信息服务、人力
江西南昌市电子信息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行动方案:推动传统产业、优势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
北极星电力软件网获悉,11月30日,南昌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南昌市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8810”行动计划(2023-2026年)的通知。其中包括《南昌市电子信息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文件明确,电子信息产业链。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软件和硬件协同发展,推进产业链
北极星电力软件网获悉,11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2023年度先进计算典型应用案例名单公示。电力智慧物联柔互平台、煤矿智能煤流监控管理系统(内蒙古马泰壕煤矿应用)、云边协同的综采智能化系统等案例上榜。原文如下:2023年度先进计算典型应用案例名单公示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
2023年11月9日,5G应用规模化发展推进会在浙江省宁波市召开,系统总结《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实施三年来的工作成效,交流经验做法,部署下一阶段5G应用规模化发展重点任务。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张云明出席会议并讲话。习总高度重视5G发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
福建厦门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若干措施:支持人工智能企业融合元宇宙、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数字技术
北极星电力软件网获悉,10月9日,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厦门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方案》指出,有序扩大智算规模。积极争取省发改委等上级部门对本市符合条件的智算中心给予电价优惠支持,降低算力成本。鼓励现有数据中心向提供智能计算服务转